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曾經(jīng)和好友佛印和尚有一段經(jīng)典的對話。某日,蘇東坡與佛印論佛法,互相對問。蘇東坡問佛印,你看我像什么?佛印稱,我看你像佛。蘇東坡大笑道,我看你像一堆狗屎。佛印笑而不答,蘇東坡以為自己占了上風,很高興地回家去了。
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聽說這件事后對他說,佛印心中有佛,自然看什么都是佛,而你看別人是什么,內(nèi)心深處的自己自然也是什么。蘇東坡這才知道,自己對佛法的領(lǐng)悟與佛印相去甚遠。
在這個故事里,蘇小妹所解釋的也被稱為投射效應,就是指自己具有某種特征,認為別人也會有同樣的特征。就像兔子愛吃蘿卜,在它的思維里,別的動物也會愛吃蘿卜一樣。
心理學家羅斯為了研究投射效應,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。他在80名參加實驗的大學生中征求意見,問他們是否愿意背著一塊大牌子在校園里走動。結(jié)果,48名大學生同意背著牌子在校園內(nèi)走動,并且認為大部分學生都會樂意背而拒絕背牌的學生則普遍認為,只有少數(shù)學生愿意背??梢?,這些學生將自己的態(tài)度投射到了其他學生身上。在廣告中,投射效應的表現(xiàn)是將自己的特點投向他人,例如,廣告會假設廣告主角生病,而看到這則廣告的人也在生病。
一般來看,投射效應又分為感情投射和認知缺乏客觀性兩種。前者會習慣性地把別人的愛好與自己做出同一認定,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加以理解,認為自己喜歡的事物,別人就一定會喜歡。有句古語叫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實際上就是這種思維的表現(xiàn)形式,須知“已所不欲”,不一定就是“人所不欲”。所以,不管是什么事情,一味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(fā),就難以引發(fā)共鳴,廣告更是如此。
從另一方面來看,起用名人做代言時,由于希望借助名人效應,所以會形成喜愛名人的人越看優(yōu)點越多,而不喜愛的人則相反這一現(xiàn)象,喜歡的會表現(xiàn)出狂熱,對缺點視而不見,而討厭的也是一葉障目,再也看不到產(chǎn)品的其他長處。
舉個例子,在電視劇《宰相劉羅鍋》里有一則這樣的故事:西洋樂隊到宮廷給乾隆演出,當中國官廷樂師演奏完之后,西洋樂隊的樂師們表現(xiàn)出一臉漠然的表情;而當西洋樂隊表演完后,在場的其他人則不知所云。這時候,和坤的一番話點出了大家的看法:“他(指樂隊指揮)手里的棍子不動,你們就不吱聲…”
由此可見,當按照自己的喜好對別人發(fā)表評價時,會產(chǎn)生多么大的偏差呀。和坤的這種行為,就是典型的投射效應的表現(xiàn)。主觀地將自己的認知當做客觀的評判標準,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他人或事物之上,認為自己喜歡的人或物都是美好的,自己厭惡的都是丑惡的,最終陷入了主觀臆斷的泥潭中不能自拔。
在廣告中,我們常常錯誤地將他人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自己身上:名人喜歡的東西,我們也應該喜歡;名人推薦的產(chǎn)品,我們也應該接受。
根據(jù)投射效應,如果企業(yè)在廣告中選用名人代言,那么在選擇名人的時候,就需要注意,選擇的代言人是否和產(chǎn)品或品牌有一定的關(guān)聯(lián),代言人身上是否能夠體現(xiàn)產(chǎn)品或品牌的價值和形象,這些都是名人廣告中應重點注意的。
如果選擇了合適的代言人,那么廣告在播出后,一定能給企業(yè)帶來直接的利潤,而如果代青人的選擇和產(chǎn)品本身的形象不夠契臺,僅僅看中的是名人自身的人氣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因素,那么,廣告播出后所產(chǎn)生的效果必定沒有預期中的理想。
因此,商家在選擇代言人的時候,一定要慎之又慎。選擇合適的代言人,自然能給品牌錦上添花。代言人不適合,或者只憑代言人一時的人氣,那么,人氣過后,誰來為廣告埋單?
上一篇:廣告人須利用好消費者的從眾心理! 下一篇:好廣告要讓消費者找到自己的影子